湿地又被称为什么(湿地常常比喻为哪个器官)
资讯
2024-09-30
188
1. 湿地又被称为什么,湿地常常比喻为哪个器官?
湿地常常比喻为地球的肾脏。湿地能够过滤和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类似于肾脏对人体血液的过滤和排泄功能。同时,湿地能够保持水体的稳定性,维持生态平衡,也类似于肾脏对人体内环境的维护作用。湿地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条件,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旅游、休闲、农业和渔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湿地面临着开发和利用压力、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2. 湿地的生态意义?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 湿地的功能有哪些?
生态意义 (1)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是遗传的基因库以及生物演替的温床。许多的自然湿地为多种珍稀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适宜的生存场所,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其生存、栖息以及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必要的场所。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野生生物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而不受人类行为的干扰 (2)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 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环境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较弱,土壤对于二氧化碳的吸引和释放活动进行得十分缓慢,因而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碳的作用。尤其是临近城市的湿地公园,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 (3)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由于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吸收以及转化有害物质的功能,因此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这些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的合成与分解等作用可以把人类排入自然界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成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致癌的重金属以及化工原料等,经湿地吸收和转化后,湿地的水体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方面功能强大,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 (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湿地地区大多是地势较低洼并且与河流相连接的地带,所以是天然的良好的调节洪水的场所。在湿地被淤积后,这些功能会有所缺失。据科学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湿地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近几年的洪水流量远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洪水流量,但是却出现了比以往更高的水位以及更大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导致湿地的蓄洪功能急剧退化等。除此以外,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城市区域封闭地面过多导致的蓄水功能大大退化、单一的水泥的护岸等等错误的水利工程使城市河道下渗功能改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效益
(1)促进湿地文化的提升和传播
湿地公园的建设,游客通过参观与旅游,在享受优美的湿地景观和良好环境的同时,可以深深地体验和感受浓郁的湿地历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候鸟文化,丰富群众湿地文化知识,满足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唤起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湿地文化形成,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湿地公园打造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的江河、文明的湿地”。
(2)科研、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湿地公园以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等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开放的湿地公园,将成为所在地省市大、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
(3)加强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加大了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了大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丰富和提升了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使保护湿地和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和光荣职责。
(4)提供高品位的生态休闲旅游场所
湿地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具有特定的湿地小气候环境,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旅游产品,是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其湿地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融入自然,接近自然。
经济效益
(1)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增加产品收益
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引导项目区湿地保护、利用走上合理、协调的轨道,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丰富的可供出口的水产产品、果蔬产品、绿色食品等,湿地公园的成功创建,将使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水资源进一步得到保障,可促进农业生产丰收和其它行业的效益。
(2)发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发展生态休闲
等特色产业,将对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处极具旅游吸引力的观光、度假、游览之地。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生态休闲,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3)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
湿地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吸引四面八方大规模的人流,必然会带来资本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通过发展旅游,与外界建立广泛的横向经济联系,吸引投资,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可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收益。
总之,湿地公园作为保护自然湿地的有效措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湿地保护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湿地公园建设起步较晚,诸多理念尚不成熟,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但通过一些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所积累的湿地保护经验会使中国在湿地保护中赶超国际先进国家,坚信未来中国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
4. 海洋为什么不属于湿地?
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海与洋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与湿地分属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海洋不属于湿地。
5.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什么?
湿地,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一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6. 什么是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它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2。湿地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7. 湿地效应?
在农田、草地、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中,湿地的生态效应高居榜首。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虽然人工湿地没有自然湿地那样十分丰富的物种,但水田、水塘、湖泊等水域地区生长的动植物种类也很多,例如: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另外,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
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同样,在水塘和湖泊中也生长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各种各样的鱼类、虾、蟹、蚌等动物和微生物,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也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而这些生物的存在,提供了很高的经济实用和科学价值。
研究意义
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的研究是认识和估计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环境质量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对于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有理论的和实际的意义。
60年代以来,对于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已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但是对一些污染物的影响机理还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对低浓度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给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长远影响还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另外,对于人类其他的生产活动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学效果还注意得不够。
城市绿化
生态效应
城市绿化应具有生态、美化、防护、休闲、人文、经济的综合效应。但是,有些城市的绿化仅仅突出美化效应,而忽视了生态效应。
首先,在旧城区改造中对原有绿化连同旧有建筑物一起推倒重来。
一方面好不容易长了几十年的成年大树被砍掉,另一方面又不惜花巨资从别的地方移栽成年大树和树苗。成年大树依靠其发达的根系和茂盛的树冠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空气、过滤射线、调节气温、减轻噪音的作用,幼树是根本无法与其相比的。移栽的成年大树因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和根系枝叶的再生长需要经过一二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恢复原来的生态功能,其中部分还会由于水土不服和病虫害而中途夭折。
因此旧城改造的绿化应尽量利用存量资源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除了正常的病老残树更新外,最好不要砍树。对部分确实影响建设布局的树也要就近移栽,象道路拓宽就可以将原有的护道树向道路两侧移栽。对新增的绿化品种也应考虑与原有树种的生态互补性。
其次,绿化布局厚薄不均。
部分城市的公园、广场、交通干道等主要地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外地游客观后甚为赏心悦目,但是在一些单位庭院、住宅小区、交通支道和城乡结合部却是树木寥寥、花草稀落。人们戏称那些标志性绿化景观为“城市盆景”。一个城市光靠一些“盆景”是无法给广大市民提供足够的绿色空间和新鲜空气的。
城市绿化应采取“依山傍水、绿色均匀、优化配置、园路相连”等手法,形成点、线、面、环结合的网络化布局。为了使绿化遍及到城市每个角落,政府要增加财力投资公共绿化,更要均衡分配投资以照顾到次要地区。政府可以通过义务植树、捐树命名、绿化基金等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搞绿化。为了促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的绿化,政府应加强城市绿化的详细性控制规划的管理,对新建项目实行绿化规划核准制。
再次,绿化品种结构不合理。
重草轻树的现象经过专家和媒体的呼吁已有一定改观,但在树木花草品种选择上仍然存在着雷同化、单调化、名贵化、人工化的倾向。具体来讲就是追求生长周期较长、观赏性较强的雪松、银杏、香樟等名贵树种,忽视速生的高大乔木(如水杉、杨树、梧桐等)和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注重铺草皮而将野草除光,对乔、灌、草、花的品种配置缺乏多样性、协调性考虑。这些都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绿化生态效果的降低。
针对上述情况,应考虑建立绿化生态效果专家评估论证机制,因地制宜地配置好绿化品种,形成乔、灌、草、花、攀缘植物结合的立体化分布,充分运用生物多样化组合达到最佳生态效果。
还有,绿色空间的平面化和边缘化。
过去四合院里常见的葡萄架和爬山虎等垂直立体化现在已不多见,高楼林立下的城市地面日益被水泥覆盖,在水泥地上却摆放着一些盆景作点缀,绿化被压缩在分割零碎的平面空间里,从而导致热导效应日趋严重。
为了减轻热导效应,应对道路、生产用地以外的一切宜绿地掀开水泥盖子还以绿色,人行道也可以采用利于小草生长的镂空地砖,对于建筑物应通过屋顶绿化和墙面攀缘植物为其穿上绿色的帽子和外衣,从而实现绿色空间的垂直化、立体化、连续化、覆盖化。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湿地又被称为什么,湿地常常比喻为哪个器官?
湿地常常比喻为地球的肾脏。湿地能够过滤和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类似于肾脏对人体血液的过滤和排泄功能。同时,湿地能够保持水体的稳定性,维持生态平衡,也类似于肾脏对人体内环境的维护作用。湿地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条件,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旅游、休闲、农业和渔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湿地面临着开发和利用压力、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2. 湿地的生态意义?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 湿地的功能有哪些?
生态意义 (1)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是遗传的基因库以及生物演替的温床。许多的自然湿地为多种珍稀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适宜的生存场所,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其生存、栖息以及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必要的场所。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野生生物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和繁衍而不受人类行为的干扰 (2)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 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特性,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环境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较弱,土壤对于二氧化碳的吸引和释放活动进行得十分缓慢,因而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碳的作用。尤其是临近城市的湿地公园,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减缓热岛效应等功能。 (3)滞留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由于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吸收以及转化有害物质的功能,因此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这些湿地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的合成与分解等作用可以把人类排入自然界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成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致癌的重金属以及化工原料等,经湿地吸收和转化后,湿地的水体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方面功能强大,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 (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湿地地区大多是地势较低洼并且与河流相连接的地带,所以是天然的良好的调节洪水的场所。在湿地被淤积后,这些功能会有所缺失。据科学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湿地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近几年的洪水流量远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洪水流量,但是却出现了比以往更高的水位以及更大的威胁。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导致湿地的蓄洪功能急剧退化等。除此以外,森林资源大量被破坏、城市区域封闭地面过多导致的蓄水功能大大退化、单一的水泥的护岸等等错误的水利工程使城市河道下渗功能改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效益
(1)促进湿地文化的提升和传播
湿地公园的建设,游客通过参观与旅游,在享受优美的湿地景观和良好环境的同时,可以深深地体验和感受浓郁的湿地历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候鸟文化,丰富群众湿地文化知识,满足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唤起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湿地文化形成,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把湿地公园打造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的江河、文明的湿地”。
(2)科研、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湿地公园以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等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开放的湿地公园,将成为所在地省市大、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
(3)加强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加大了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了大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丰富和提升了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使保护湿地和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和光荣职责。
(4)提供高品位的生态休闲旅游场所
湿地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具有特定的湿地小气候环境,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旅游产品,是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其湿地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融入自然,接近自然。
经济效益
(1)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增加产品收益
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引导项目区湿地保护、利用走上合理、协调的轨道,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丰富的可供出口的水产产品、果蔬产品、绿色食品等,湿地公园的成功创建,将使生态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水资源进一步得到保障,可促进农业生产丰收和其它行业的效益。
(2)发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发展生态休闲
等特色产业,将对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处极具旅游吸引力的观光、度假、游览之地。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生态休闲,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3)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
湿地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吸引四面八方大规模的人流,必然会带来资本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通过发展旅游,与外界建立广泛的横向经济联系,吸引投资,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可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收益。
总之,湿地公园作为保护自然湿地的有效措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湿地保护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湿地公园建设起步较晚,诸多理念尚不成熟,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但通过一些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所积累的湿地保护经验会使中国在湿地保护中赶超国际先进国家,坚信未来中国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
4. 海洋为什么不属于湿地?
狭义湿地(wetland)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海与洋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与湿地分属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海洋不属于湿地。
5.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什么?
湿地,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一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6. 什么是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它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2。湿地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7. 湿地效应?
在农田、草地、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中,湿地的生态效应高居榜首。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之肾”,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虽然人工湿地没有自然湿地那样十分丰富的物种,但水田、水塘、湖泊等水域地区生长的动植物种类也很多,例如:水田中生育的植物随季节和水田的状态有所不同。在春耕之前,在水田中生长着雀枕草、野花之类,在干季则有莲花草、野菊草等生长,在湿季则有田芥、六节草等发育。在水田杂草中还有很多湿生植物,以及水豆儿、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说明水田是多样的湿生、水生植物的生育地。另外, 在水田中的动物也是多样的。龙虾要在水田中度过一生,青蛙、蜻蜓等要在水田中产卵,并且是幼虫的生息场地,鹭鸟之类的水鸟要在水田中觅食。水田中还有高目鱼、田螺等生存,以及生活在叶面的半翅虫等。
这些动物中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水田中的多样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同样,在水塘和湖泊中也生长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各种各样的鱼类、虾、蟹、蚌等动物和微生物,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湿地也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而这些生物的存在,提供了很高的经济实用和科学价值。
研究意义
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的研究是认识和估计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环境质量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对于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有理论的和实际的意义。
60年代以来,对于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已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但是对一些污染物的影响机理还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对低浓度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给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长远影响还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另外,对于人类其他的生产活动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学效果还注意得不够。
城市绿化
生态效应
城市绿化应具有生态、美化、防护、休闲、人文、经济的综合效应。但是,有些城市的绿化仅仅突出美化效应,而忽视了生态效应。
首先,在旧城区改造中对原有绿化连同旧有建筑物一起推倒重来。
一方面好不容易长了几十年的成年大树被砍掉,另一方面又不惜花巨资从别的地方移栽成年大树和树苗。成年大树依靠其发达的根系和茂盛的树冠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空气、过滤射线、调节气温、减轻噪音的作用,幼树是根本无法与其相比的。移栽的成年大树因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和根系枝叶的再生长需要经过一二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恢复原来的生态功能,其中部分还会由于水土不服和病虫害而中途夭折。
因此旧城改造的绿化应尽量利用存量资源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除了正常的病老残树更新外,最好不要砍树。对部分确实影响建设布局的树也要就近移栽,象道路拓宽就可以将原有的护道树向道路两侧移栽。对新增的绿化品种也应考虑与原有树种的生态互补性。
其次,绿化布局厚薄不均。
部分城市的公园、广场、交通干道等主要地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外地游客观后甚为赏心悦目,但是在一些单位庭院、住宅小区、交通支道和城乡结合部却是树木寥寥、花草稀落。人们戏称那些标志性绿化景观为“城市盆景”。一个城市光靠一些“盆景”是无法给广大市民提供足够的绿色空间和新鲜空气的。
城市绿化应采取“依山傍水、绿色均匀、优化配置、园路相连”等手法,形成点、线、面、环结合的网络化布局。为了使绿化遍及到城市每个角落,政府要增加财力投资公共绿化,更要均衡分配投资以照顾到次要地区。政府可以通过义务植树、捐树命名、绿化基金等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搞绿化。为了促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的绿化,政府应加强城市绿化的详细性控制规划的管理,对新建项目实行绿化规划核准制。
再次,绿化品种结构不合理。
重草轻树的现象经过专家和媒体的呼吁已有一定改观,但在树木花草品种选择上仍然存在着雷同化、单调化、名贵化、人工化的倾向。具体来讲就是追求生长周期较长、观赏性较强的雪松、银杏、香樟等名贵树种,忽视速生的高大乔木(如水杉、杨树、梧桐等)和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注重铺草皮而将野草除光,对乔、灌、草、花的品种配置缺乏多样性、协调性考虑。这些都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绿化生态效果的降低。
针对上述情况,应考虑建立绿化生态效果专家评估论证机制,因地制宜地配置好绿化品种,形成乔、灌、草、花、攀缘植物结合的立体化分布,充分运用生物多样化组合达到最佳生态效果。
还有,绿色空间的平面化和边缘化。
过去四合院里常见的葡萄架和爬山虎等垂直立体化现在已不多见,高楼林立下的城市地面日益被水泥覆盖,在水泥地上却摆放着一些盆景作点缀,绿化被压缩在分割零碎的平面空间里,从而导致热导效应日趋严重。
为了减轻热导效应,应对道路、生产用地以外的一切宜绿地掀开水泥盖子还以绿色,人行道也可以采用利于小草生长的镂空地砖,对于建筑物应通过屋顶绿化和墙面攀缘植物为其穿上绿色的帽子和外衣,从而实现绿色空间的垂直化、立体化、连续化、覆盖化。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